In Search of Justice

November 1, 2009

馬恩賜: 香港生卒

Filed under: supplement — by loong5 @ 3:36 am
Tags:
每隔一段日子,當香港樓價飛升,便有人要為無殼蝸牛請命,大聲疾呼要遏抑樓價,讓一般市民可以上樓。過去,港英政府會凱因斯式「微調」樓價,以平 抑民憤。只有董建華夠膽祭出八萬五的尚方寶劍,以求一刀切解決高樓價問題。結果當然是他焦頭爛額。皆因他不明白,樓價關乎香港的社會向上流動梯階!

 

香 港之成為今天的香港,應始自一九六七年後。之前,香港從來都是「兩城」——殖民地政府與華人社群仿如電車軌般平行發展,直至六七年後,港英開始推行「香港 的四個現代化」。不管是刻意經營,抑或是摸覑石頭過河,從六七至九七,香港經濟由轉口貿易到製作業,到金融服務業,其間轉型有驚無險,建立了香港的核心價 值,福利制度,法治精神,乃至普及文化。對香港的第二代及第三代來說,香港更是美國式的機會之邦!

在那三十年裏面,香港的社會向上流動梯階是人所共知、人所共享的。關鍵在教育及買樓。無論出身怎樣貧困,只要書讀得好,有一份穩定的職業,隨覑經濟 跌跌撞撞的不斷繁榮,收入跟隨通脹上升,只要供得起樓,港人便可由草根上升至中產。這是人人都見證的歷史。還是九成按揭的年代,打工仔辛苦工作好幾年,便 儲錢交首期,開始供樓。最低層的由300-400呎的樓房開始,每一個樓市的升浪,便跳高一級,樓換樓,到500-700呎,然後是800-1000呎。 一般來說,十多廿年過去,大部分中產都循這個梯階成為「準豪宅」的業主。幸運的,還可能有第二層樓,第三層樓。那他們乃至他們的子女的一生,便有了保障

六七年後,港英講「安定繁榮」,先「安定」後「繁榮」,而要安定,先要港人有歸屬感,樂於在此落葉歸根。在精神層次,歸屬感來自對香港人身分的認 同,為香港的成就自豪。在物質層次,除了香港不斷提供機會給人創業,發達外,便是港人的「身家」不斷升值。樓價不斷一浪一浪的上升,便是最不吃力的令港人 覺得「香港好」的方法!

我還記得,八九年六四之後,不少中產港人賣樓移民,或往澳紐,或往美加,結果十年八年後,回流的港人都發現自己比留港建港的朋友貧窮!不是留港者事業大步向前,只因為他們沒有離開,所擁有的房子價值大漲,他們便變得有錢了!

換句話說,有兩代香港人已習慣了,只要他們能供得起樓,就算沒有升職加薪中六合彩,他們的「身家」都會自動增值。香港中產欠缺退休保障,他們擁有的物業便是他們的退休保障!

最近,有女醫生怨曾蔭權, 以她和律師男友的收入,竟然無法上車供樓!坊間評論,或指她好高鶩遠,或說她們其實還有許多選擇。這些評論皆誤中副車,問題關鍵不在於她們是否真的買不起 樓,而是昔日她倆可以從供「準豪宅」起步,如今卻可能要像草根般由供400-500呎的樓起步,令她的預期嚴重落差!過去行之數十年的社會向上流動梯階, 顯然是出了問題。

由於「豪宅」價錢被大陸來客推高,發展商只顧興建天價豪宅,「準豪宅」一族只能望樓輕嘆,眼前的一道鴻溝無法跨越。至於年輕的第四,五代,因樓價飛升,除非有父蔭,否則勢難踏足向上流動梯階!樓價最能顯示社會的兩極化,也最能顯示香港的「M形社會化」。

說來淒涼,對香港的歸屬感,其實基礎十分脆弱,建基於能不能擁有自己的一層樓,能不能趕上「樓價升,身家漲」的列車。連大學生都不能上樓,你叫他們 怎樣對香港有歸屬感?在樓價如脫韁野馬的日子,已聞有第三代寄語第四代放棄追隨社會預期一定要買樓,活不好就走,往美加澳紐也好,最好回大陸。

回想四九年從大陸來港的第一代,他們大多視香港為「寓居」,心底下總有一個夢,就是有一天可以回到大陸,所以他們罕有以香港為家,當時流行的說法是 ﹕他們是與殖民地「互不存在」的一代!香港的第二,三代,拚盡氣力建設香港,建構對香港的歸屬感,配合社會向上流動梯階,成功了三十年。只是現時第四代和 第五代,又被飛升的樓價抽走了他們的向上流動梯階,他們被迫要放眼大陸,遙望世界,為了個人前途及發展,恐怕不能再歸屬香港矣!

Leave a Comment »

No comments yet.

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. TrackBack URI

Leave a comment

Blog at WordPress.com.